吴卓迅:探索协同育人 创新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8日

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将优秀家风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他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家风建设,以优秀家风实现孩子的人格修养完善、生活能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个性化教育实施。优秀家风是精神健康成长的重要源头,中华优秀家风是传承我国主流道德文化的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家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家风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家庭基础,中华优秀家风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家庭思政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家风文化资源,有许多家谱、家训、家书的优秀成果流传至今,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家范》《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这些典籍真实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家族的家风内容以及传承情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主要有家训、家规、家声、家法等多种表现形式,继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家风,会在家庭中形成注重仁爱、友善、诚信、孝悌的良好氛围。比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其代表作《花木兰》中,将花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的性格演绎得真挚感人,也将其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家风教育中。抗美援朝时,她拿出多年积蓄,卖掉剧团唯一的卡车和自己的房子,辛苦义演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将红色家风融入家庭思政教育。红色家风主要包括信仰坚定、以民族大义为先、舍生取义、忧国忧民、迎难而上等重要内容,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是中华儿女在改革和建设时期展现的奋斗精神。如《抗战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赵一曼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毛泽东对子女的谆谆教导等等,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家卫国的赤子情、鸿鹄志流淌于家书的字里行间。将这些红色家风融入家庭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做好传统家风文化扬弃工作。我国传统的家风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风具有双重性,既有精华又包含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因此,要做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工作,将中华传统优秀家风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中与当今时代相契合的诚信、守礼、友善、爱国等优秀理念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外化于学生的行为,推动家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进共赢。

创新学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用好立德树人主阵地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思政教育正确方向。思政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广大学生从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价值上增进对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深刻阐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学校要多举办接地气的教育活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大数据资源,开展学生愿意听、乐于学的丰富活动,摒弃传统单一说教模式,开创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培养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具有大智慧大情怀,才能在课堂上更好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立德成才。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具备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应只给予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思政课教师要有较为宽泛的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网上乱说。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用好社会教育大舞台

充分发挥社会协同育人作用

建立社会实践融入学校思政教育途径。社会上有关企事业单位可以适宜的方式和时间开放有关教育资源,共同承担社会教育职责,搞好“协同育人”服务。探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工作平台,有效整合多元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育人功能,创新建设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工矿企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成为思政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青年学生是一个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群体,但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把社会热点、民生幸福等社会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积极回应学生关切,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共进。只有将课堂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锻炼有机统一,思政课才能从学校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青年学生才能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认识社会、积累经验,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要聚焦常态化长效化,着眼实践育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促进实践育人工作各环节各要素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关系和谐、程序严密、运行持久的发展状态。保障实践教育取得实效。将实践育人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考核评估,强化正向激励,总结推广实践育人经典案例和示范“金课”,注重结果运用,着力营造全社会协同推动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

 

  1. 上一篇:新时代巾帼楷模·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
  2. 下一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弘扬红岩精神 铺出下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