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校园毒跑道问题,为了孩子们!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近日,温州网友“涂鸦客LX”爆料,温州瑞安市的玉海中心小学(原一小)新校区惊现毒跑道,多位孩子出现流鼻血、过敏、咳嗽、反复发烧等症状。记者核实后确认,确有一些孩子出现问题,为安全起见,学校已于5月20日停课,并将对全校学生进行分批体检。
    毒跑道重现江湖,其中的问题,颇值得反思。
    其一是强制标准的缺乏。1993年,我国制定了塑胶跑道国家标准,《GB/T14833-1993塑胶跑道》2011年又修订为《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首次增加了产品的环保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其中的化学环保指标对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了限量要求。然而,这一标准却是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标准,由厂家自定检验,许多劣质厂家并没有这样的检验程序。
    其二,专业施工的欠缺。有业内人士估计,国内塑胶跑道厂商有自己专业施工队伍的不到一成,基本是临时搭建施工队伍,甚至层层转包。他们不懂材料的特性,不懂它的危害有多大,同时也不懂化工原理,虽然实现了成本控制,带来的却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其三,没有具体的检测验收和施工规范。在跑道建设招标前,一般都会明确技术要求,同时建设过程中也会有现场监督,建设方会监督,监理也会监督。然而,对塑胶跑道专业技术了解不足,往往让这样的监督沦于形式。缺乏专业的验收单位,也难以发挥验收的检测作用。在此次跑道事件中,学校虽对室内及室外的空气做了检测,但这样的检测显然并未保证跑道的安全。
    解决“毒跑道”难题的关键在于执行国家标准,配合强有力的监管。但目前我国对校园塑胶跑道的监管现状却是“一地鸡毛”,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环保部门、质检部门、安监部门、建设部门,似乎都与这件事情有关,但似乎又都没有监督的全责。这势必造成监督缺位,“毒跑道”屡屡现身。
    要明确监管主体,“九龙治水”的局面必须要改变,确定由一个部门全权负责监管。在此之上,联合专业机构出台更合适的体育场地运动面层材料的环保规定和环保测试标准,填补法规空缺。
    有了明确的法规和监管主体,跑道施工方准入、项目推行、事后监测等便有了科学的流程。一旦发生问题,也可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直接追查失责的责任人不仅为事后补偿提供了清晰的路线,更可促成事前的责任倒逼,防止问题的发生。
    安全大于天,事关孩子的安全,必须千方百计确保万无一失。在各类教学设施进驻校园之前,有合格的把关人为其做好最后一道质检,就能为孩子们的安全多筑起一道防火墙。

  1. 上一篇:魏则西事件后的思考——价值观有问题的只有百度吗?
  2. 下一篇:挣脱“道德绑架”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