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六个力”之一。一般来说,社会协同力指社会的结构、文化、制度等要素聚合在一定方向和事物上所集成的作用力,是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平衡、互补、协调、共享驱动所产生的合力。教育视域下的社会协同力,是指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能力,既包括支撑教育发展的各种力量的协同,也包括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协同力整体提升;既包括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系统改革,也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协同育人、互动发展。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既是育人理念,也是育人模式。育人理念方面,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共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只有协同育人、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育人模式方面,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通过家校社共同践行的,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社会是学生的大课堂,家校社既是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又是育人的利益共同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顶层设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历史进程和历史方位的大趋势,形成学校守土尽责、家庭各尽所能、社会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完善全面育人配套、协同育人衔接、综合育人耦合的制度体系;一手抓责任落实,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主体责任,在家长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等方面锻长板、补短板,在系统集成、独当一面上强弱项、扬优势,在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见实效。
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结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增进思政教育成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在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不同学段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以及课堂教学得不到足够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撑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的推进,甚至影响到育人成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高质量思政教育,就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并贯通全面育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实现不同学段培养目标的无缝对接,实现各学段育人效果和价值旨归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情境式的大课程、沉浸式的大平台、导师式的大师资,以情理融合、理实融汇、知行融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得到文化浸润、价值感召、情绪体验、精神赋能,逐渐产生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进而转化为价值取向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将“大思政课”的大道理、大场面、大格局、大趋势融入家庭生活的温馨场景、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真实呈现,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家里事,关心关注的社会发展事春风化雨、培根铸魂。例如,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中,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淀着泱泱大国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现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每一件大国重器就是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其背后,是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有效协调整合;每一步勇毅前行的脚印就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彰显着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国重器、大国伟业,都是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和生动素材。而这些伟大变化,就缩影于学生的家庭生活变迁故事之中。讲透了家庭富裕、生活改善背后的“暖故事”,也就佐证了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硬道理”。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一马当先、任重道远。我们要着力提升社会协同力,以高质量教育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社会协同力反哺教育,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