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 尊师重道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作为今人,在崇尚知识文化,科技爆炸的现代社会,抚今追昔,颇多良慨。追溯根源,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 不尊师贵道。”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尊师,国兴之象征。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莘莘学子,谁能无师自通?皆须教 师悉心教导循循善诱,方能知书识礼。“疾学在于尊师。”语出《吕 氏春秋.劝学》,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人.唯有尊敬师长,才是学得真 正知识的最好体现,也才是德才兼备的最好证明,此类人,才会 回报社会,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国将必兴也。古语有云:"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程门立雪》等典故无不表明崇尚师风在古代早 已推崇。这对社会上下崇尚发扬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尚起到重要的稳定保障作用。“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之所以能够在高校乃至社会上 产生广泛影响,具有较大的感召力、感染力,与它本身所具有的中 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密切关系。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应 只秉承传统古风而已,要发扬光大,荀子就认为“学不可以已,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尊师的同时,我们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作为老师,在传道解惑,教书育人灌输民族文化.中华道统之精义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作为学生,在尊敬师长同时,不一定不如师。应积极开拓,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此亦重道之理。只有这样,历史文明之火才会生生不息。
      《礼记.学记》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重道,国盛之根本。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间。“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鲁迅先生是十分珍惜时间的。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写作上”,从而一生著作颇丰,成为一代文坛巨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十分珍惜时间,他曾给自己拟订出一张工作时间表,把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读读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门外语的单词,就是这样掌握的。古今中外凡有建树之人无不崇尚知识。

  1. 上一篇: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 下一篇:涵养良好家风,促进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