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良英与麦麦提如普·穆萨克姐弟俩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尤良英获“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
红枣合作社架起致富桥
十几年前,尤良英手把手教和田农民麦麦提如普·穆萨克种植棉花、红枣,先后借给他20万余元渡过难关,并通过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脱贫致富。
2016年2月,尤良英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3月,她牵头成立了阿拉尔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尤良英”品牌,致力生产绿色有机红枣,带领16户社员做强优势产业。她邀请团场职工加入合作社,团结大家一起致富,每天忙着组织职工进行技能培训,走家入户为职工答疑解惑。
“我创办这个合作社就是为了适应兵团的制度改革,适应新型农业主体,引导大家合力发展林果业,争取利益最大化。”尤良英说。
目前,合作社共有1200亩地,其中600亩地被划入国家级科技园区,成为种植示范基地。“尤良英”牌红枣也越卖越火,2018年,合作社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不仅如此,其他团场以及地方上的不少种植户也积极加入,形成合作联社,目前已增加到157户社员,种植面积达到4800亩。
眼下正是棉花采摘季,麦麦提如普·穆萨克的儿子亚森·麦麦提如普从和田来到十三团对接工作,统计需要多少拾花人员。之后,尤良英与人社部门对接,将和田地区的劳动力接到十三团务工拾花。
“他们一般从9月底干到11月底,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在加工厂继续干到明年3月份。”尤良英说,现在合作社不卖原枣,通过加工厂将红枣进行加工包装,不仅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还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坚持帮扶困难群众
“作为‘两委’成员,我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扶连队的困难群众。”尤良英说。
廖先民曾是十三团十一连居民,因患有精神疾病,父母去世后四处流浪。今年5月,他在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相关单位发布信息寻找他的亲属。尤良英见到信息后,产生了要把他接回来的想法。“我认识这个人,他以前是我们连队的,一个不能照顾自己的人,如果放在社会上很不安全,我必须把他接回来。”尤良英说。
于是,尤良英一个人踏上接廖先民的路,由于廖先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等相关证件,尤良英想尽办法开具证明,将他带回了阿拉尔。“接到他的时候,他就穿着病号服和一双拖鞋,精神失常,很多人不相信我能把他带回来,我就给他讲以前连队的事,希望唤起他的记忆。”尤良英说,在廖先民情绪稳定之后,经过多方协调,将他送到了阿拉尔市人民医院。
现在,在尤良英的申请下,廖先民获得每月800元的民政救助金。
张嘎才年近70岁,是连队的一名“三无”人员,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靠领取低保金维持生计。为了老人有个好的归宿,尤良英主动将老人送到阿拉尔市养老院,并协调多个部门给予资金救助,让老人晚年过上幸福生活。“逢年过节我们都去看他,他很激动,感谢党和政府让他过上了好日子。”尤良英说。
今年8月,尤良英了解到3名大学生家庭困难,为了不耽误他们正常入学,尤良英及时伸出援手。“我要尽己所能帮助困难学生,因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尤良英说。
传递社会正能量
尤良英告诉记者,参加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她久久不能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次去北京领奖,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升华和洗礼,奖牌挂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尤良英说,在座谈会期间,她与其他全国道德模范朝夕相处,深入了解到每一位道德模范最真实的事迹和他们身上的品质,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自己。
“我和‘扫雷英雄’杜富国一同就餐,他坚持用假肢吃饭。在我看来,失去双臂就应该靠别人照顾,我也很想帮助他。可是他却说,只有吃到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有满足感。我从他身上看到了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活充满阳光、对命运不服输的坚强品质。还有86岁的马旭,不是她给家乡捐了1000万元让我感动,而是她身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品质。和他们比起来,我做的事根本不值得一提,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尤良英说着,用手轻轻擦拭湿润的眼眶。
尤良英无私助人的品质感染着她帮扶的对象。“今年5月,我收到一封学校的感谢信。”尤良英说,她曾捐助1000元给一位名叫吐尔汗古丽的困难大学生,并告诉孩子这是她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吐尔汗古丽就读于石河子大学,今年5月,她从这1000元中拿出700元捐赠同校一位患白血病的汉族学生,仅留下300元每天吃馕、方便面,艰苦的生活被室友发现并告诉了老师。“老师问她为什么自己这么困难还要帮助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出钱是尤良英阿姨给的,她可以节约点,但一定要救同学的命。我听了这个事情后,特别感动,我觉得这就是爱心的延续。”尤良英说。
“以前到处宣讲我的故事,大家也想从我的身上学到些什么。但以后,我会把其他57位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五个奖项,是中国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尤良英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