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刘盛兰:耄耋老人助学路 心里永远想着别人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0日

     当我们身边的“好人”登上舞台中心,烟台这座“好人之城”,总会引来赞叹———好人如星星,数也数不清。德耀中华,如今,新一轮道德模范评选启动,烟台的好人们再次闪亮。刘盛兰和孔德娟成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王菁、李红新则入围全省道德模范候选……“好人之城”名不虚传。在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烟台,素以古道热肠、急公好义著称的烟台人,用一颗颗向善之心,诠释了普通人贴近社会的美好。也许他们的事迹早就耳熟能详,但他们书写下的“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时代篇章,一次又 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招远区轮胎西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从2013年12月住进来,93岁的刘盛兰老人已经在这里度过了500多个日夜。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侧着身,和蔼地注视着每一个进出房间的人。随着身体摆动,脚露了出来,一床干净的被子下面,是老人瘦骨嶙峋的躯体———他的腿只有一般人胳膊粗,由于腿痛,护工正在给老人贴止疼膏药来缓解疼痛。

  老人偶尔会嘟囔几句含混不清的话,他的侄子刘建喜听得懂:“老头子在念叨着乔磊、李晓国……这些都是他曾经资助过的学生名字,他很想这些孩子!他的心思全在这。”刘建喜大声说。听到这几个名字,老人混沌的双眼瞬间放出光彩,甜蜜的笑容爬上满是皱纹的嘴角。

  2011年,刘盛兰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光荣称号。2012年,又荣获“山东好人”,2014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成为家喻户晓、闻名全国的助人为乐模范人物。直到现在,他仍记得父亲那时的几句朴素的至理之言———”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不是血汗钱不要”,“碗外的饭不能吃”,“够吃的,够穿的,就行了。别求人,有了钱,多资助别人”。

一叠叠汇款单后的感动

  1996年,老人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13岁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只剩下瘫痪在床的85岁的曾祖母和60岁的奶奶,面临着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

  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辛辛苦苦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

  事实上,刘盛兰自己的生活极其清贫,常年居住的房屋也非常简陋,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宝贝有两样,一是一摞整整齐齐的信封,信封里有厚厚一摞汇款单,五十的、一百的、两百的、一千的……时间从1996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汇款地址从黑龙江到广西、云南、海南,再到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等,几乎遍布全国各个地方。

  此外还有300多封受捐助学生的来信,开头有叫他爸爸的,有叫“刘阿姨”的,也有叫他“刘奶奶”的,大部分人连老人的性别都不知道,但老人却一点也不在乎,说:“称呼不重要,我这个人也不重要,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行。”让人遗憾的是,2005年,老人家中失火,烧毁了大部分信件和汇款单。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后来镜框里放不开了,他又把照片贴在一张大白纸上。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是他资助学生的一部分,这两样“宝贝”在刘盛兰心中比什么豪华的家具都贵重,他说没事的时候就翻看一下报纸,端详一下照片,每当想到这些孩子因自己而完成学业,改变人生,心中就充满幸福。

老人想把遗体捐给医院

  2000年后,刘盛兰的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刘盛兰老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4年,刘盛兰荣获“感动”烟台年度人物后,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及周边众多志愿者纷纷前来看望老人,有的拿着钱,有的带着慰问品,他把吃的喝的留下,钱又全部捐了出去。

  2005年,招远市委、市政府和蚕庄镇党委政府的人员看望了刘盛兰,并送去4000元慰问金,安排他到镇敬老院生活,刘盛兰谢绝了组织的安排,而且把慰问金全部资助了学生,他说不愿意给政府添麻烦,要趁还能活动的时候多资助几名学生。老人属于镇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每年有4000多元养老金,招远市蚕庄镇政府每月还定期给他200元钱、10斤鸡蛋、一箱牛奶,他把吃的留下,钱又大多用于了资助学生。

  别人都以为刘盛兰过得苦,但刘盛兰觉得自己活得很安心。他说这两年来他出了5次车祸,有一次被一辆摩托车撞出好远,但爬起来一点事也没有,刘盛兰说这是“好人有好报”。近几年来,严重的白内障已经让老人几近失明,可他却不舍得花钱去治。2013年,老人得了病,不能再继续拾荒助学了,当地政府给他把病治疗好后,把他安排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度晚年。而对于未来生活的打算,老人的回答更是让我们吃惊!老人说:“岁数大了,不中用了,等我死了,把遗体捐给医院吧。”

敬一丹曾将奖杯双手奉上

去年,《感动中国》节目的奖杯12年来首次“走出”颁奖厅,来到老人身边,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将奖杯双手送到老人手中。“还是想让老人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这份敬意。”她说。

“他做的事不是偶尔做一件事,而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做,这就足以有打动我的地方。”敬一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几次问到老人自己的愿望,甚至像过年这样一个具体的事情上,他总是把话题谈到别人,这是老人很真实一面。所以我个人也很愿意在感动中国的平台上把这样一个老人介绍给大家。”

“山东好人多,像这样一个老人,这么多年以好人的形象出现在人群中,其实他早就感动我们了。”敬一丹说。

他心里永远想着别人

93岁的刘盛兰老人老了,比20年前更老了。  

老人住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有侄子刘建喜照顾他。就是有人搀扶着他,老人也很少能下床走动,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跑到邮局给孩子们寄出汇款单。

去年2月份,当敬一丹携带奖杯来到老人身边时,记者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我帮助他们,要实现我的诺言,我有一碗饭,别的没有,我也给他半碗。你说你有困难,谁不希望有人帮帮忙啊!”老人的这句话让记者至今难忘。

将近两个小时的录制,自始至终,老人对自己,都没有任何的想法,没有任何的愿望。他想的只有别人,只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敬一丹曾几次三番问到他的愿望,甚至细化到如何过年这样的具体事,但他都没有回答,总是把话题转向别人。

采访结束后,敬一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管怎样引导,老人始终不愿提自己的一丁点事情,因为他心里永远都是想着别人。”

的确,老人从未考虑自己的生活,17年几未尝肉,家徒四壁,在照料中心,老人也几乎不吃肉。有人也曾请老人吃过鱼肉,可老人都谢绝了,他说吃鱼怕卡住,吃肉肚子受不了。

而老人在解释自己行善的动机时也非常坦率,他想“让他们记得”。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做好事图回报”的心态,只不过他图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他只想让别人知道,他来过。

 

  1. 上一篇:周江疆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
  2. 下一篇:王华堂张翠兰夫妇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