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耀眼光芒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历史使命,与会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展开了深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探讨。现摘登部分发言,意在多角度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励更多人将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化作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矢志不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时刻牢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最终需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双手一步步建成。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任何艰难困苦都不曾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是我们党最大的底气,始终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以人类自身的进步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解放。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考虑把人的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重视实现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的现代化。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追求,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是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眼未来、立足长远,用伟大建党精神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有生力量。要重视青少年群体,切实把实现国民教育的现代化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措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伟大建党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精辟概括其科学内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零三周年,深入宣传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对于传承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凝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1840年至1900年的六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清王朝统治者腐朽无能、军备废弛,战败的结果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但都相继失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放人民大众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肩上。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知”与“道”,中国古代思想家阐述的许多哲理,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人文滋养和积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崇尚“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理念,伟大建党精神把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意愿升华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奋勇斗争的传统和排除万难、视死如归的气概,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忠恕之道和民本思想,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活动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先驱们破除了对西方道路的迷信,心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确立起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正是在这样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伊始,就受到北洋军阀政府和租界当局的监视、压制,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到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付出过这样巨大的牺牲。先驱们正是在严酷的斗争实践中,铸就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和构建起我们党特有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根与叶的关系。党的精神谱系是丰富而多元的整体,其类型既有地标性的,又有事件性的,还有人物型的,更有创新型的。每种精神都是一座丰碑,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多层次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的“理想”“初心”“斗争”“人民”等重要元素,渗透贯穿于精神谱系之中。

伟大的斗争实践呼唤着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的革命精神推动着历史的不断前进。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百年大党长盛不衰的法宝。我们要自觉接过先辈的接力棒,使党的精神谱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伟大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新时代,上海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源与流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既是党的伟大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特征,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背景下的表现和展开,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各个方面、各个侧面、各个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深刻揭示了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鲜明特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深刻揭示了党初心不改、本色依旧的鲜明特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揭示了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鲜明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揭示了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鲜明特质。

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塑造了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开辟了红色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党的伟大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所在。

党的伟大精神是引领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先进性不仅表现在理论的先进性上,也表现在精神的先进性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不仅有着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党的伟大精神是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的集中反映,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深化党的伟大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让伟大建党精神焕发出新的璀璨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1921年7月到1933年1月的十二年间,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这是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不朽丰碑。上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高质量推进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聚起团结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磅礴精神力量。

一是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加强法治供给。颁布实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印发《上海市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实施方案》。建立名录制度,将全市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梳理考证所得的612处旧址、遗址、纪念设施,236件/套档案、文献,纳入名录管理。探索数字赋能,在全国率先建成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累计注册用户数超653万;上线“上海市红色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

二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全力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好学术研究平台。成立全国首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省级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中心。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每年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求是》《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刊发高质量理论文章,立项“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用好红色资源实践研究”等一批哲社课题。持续推动宣传教育。举办全国首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大型特展“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已成功举办295场,覆盖23个省(市)41个地区,接待观众超400万人次。实施“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成立主题出版中心,推出《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红色起点”等主题出版物。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发布《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蓝皮书(2021—2022)》。

三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全力打造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开设《百年党史启示录》等媒体专栏,制播《诞生地》等纪录片,发布《光荣之城初心之地》等公益短视频,推出“红色故事馆长说”等红色文化融媒体产品。 繁荣红色文艺精品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影片《望道》、沪剧《一号机密》、京剧《龙潭英杰》、歌剧《晨钟》《义勇军进行曲》、连续剧《破晓东方》等一批文艺作品叫好又叫座。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正向评弹、话剧、电视剧、广播剧等多个门类转化。用好红色资源立德树人。聚焦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打造“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党章流动教室”“力量之源”等一批宣教品牌。开展“红途学苑”系列活动,举办百万青少年红色大寻访、少年“红途”行等主题活动。丰富社会宣传实践场景。打响“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举办市民红色故事微宣讲大赛、市民微电影(微视频)大赛等。挂牌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大文创”等品牌。举办“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开展“红色印记”上海城市红色寻访,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

与时俱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根魂,能够为奋进新征程提供丰厚精神滋养和不竭动力。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党史研究,解码伟大建党精神时代价值,积极搭建平台,整合各方力量,凝聚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合力,共同讲好上海红色故事。

守护红色阵地,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将中共一大会址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十二年,党明确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制定了首部党章,确立了初心使命,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道路;党领导全国工农运动,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党严明纲纪,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指导全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推动形成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率先高举抗日救亡旗帜。上海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见证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和践行。近年来,上海系统梳理红色家底,用心守护红色阵地,推动全国首部省级弘扬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落实落细;完成首批红色资源普查和重要遗址旧址树碑挂牌工作,让红色“教室”亮起来,红色“教材”活起来;开展第二批红色资源普查,建设红色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不断丰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宝库。

深化党史研究,解码伟大建党精神时代价值。为深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我们深耕党史研究责任田:一方面加强内涵挖掘,推出党史研究专著。先后出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伟大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是这样创立的》《上海:统一战线的红色堡垒》等30余部著作,助力“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另一方面联建共建平台,推动党史研究交流。加强与全市社科界力量开展学术共建。如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共建“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主题教室”;与上海大学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参与发起成立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连续八年参与联合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不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阐释和传承弘扬。

坚持守正创新,凝聚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合力。我们多措并举,致力于共同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一是做好“上下联动”。赢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支持,扩大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对全市16个区党史部门工作指导,共同打造《激荡百年》等市区系列图书。二是做好“横向协同”。深化与各委办各部门协作,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共同打响上海“光荣之城”形象品牌。三是做好“跨域互动”。创办长三角党史论坛,与对口合作的福建三明、安徽六安等地携手赓续红色血脉。四是开拓传播新路。发挥党史特约研究员、党史教育基地作用,推进党史进百校、进国企等宣教活动,打造“红色印记”等品牌,制作解码伟大建党精神等短视频,用好党史报刊网号宣传阵地,探索新媒体传播新途径,切实提升红色资源影响力。

靶向发力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海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特别强调:“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上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挖红色文化、激活红色资源,传承城市红色文脉,从“特”“新”“实”三个方面靶向发力,切实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以“特”为基,锻造新质内容创造力。上海城市红色文脉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百多年前,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此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共中央机关等,不可替代的特色资源众多。上海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612处,覆盖全市各个行政区域,红色血脉贯通了城市的物理空间。上海红色资源形态多样,丰富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早已融入上海城市空间和市民日常生活,红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是以“新”为要,拓展新型渠道传播力。“红色+科技”,推动红色文脉的现代传承。通过革命文献的脱酸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科技手段,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保障;利用现代技术展现红色文化场景、强化情感体验;创设“数字一大”元宇宙应用场景等虚拟叙事空间,搭载AI智能创作、虚拟直播等形式,让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红色+文旅”,开辟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红色旅游,如“百年党史路 奋斗新征程”红色巴士、“党的诞生地”主题游船,推动红色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红色+教育”,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过“树德有为雏鹰少年”红色思政服务系列项目、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项目、面向中小学生的“430·四点半课后服务”进馆项目等,点亮红色教育的“长明灯”。科技发展给红色文化插上了互联网翅膀,使其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三是以“实”为重,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挖掘红色资源,重视时代表达。上海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5家,其中依托革命文物设立的有29家。随着“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的实施,一批如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新建开放。同时,持续推出一系列精品红色展览,实现红色文化影响深度与广度的全覆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打造传播服务品牌。面向基层党组织,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共同打造“初心讲堂”;针对青少年学生,开设“新青年读书荟”、“红喇叭”小小讲解员社团项目。这些品牌项目的建设,让公众接触红色文化的途径更加多元。丰富红色文艺,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上海出品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千里江山图》《觉醒年代》《英雄儿女》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红色文艺精品也通过孵化转化,放大矩阵长尾效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1. 下一篇:探寻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