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最美女孩借一颗无邪童心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1日

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期间,在浙江台州天台县一辆城乡公交上,一位六七十岁的阿婆,因为晕车吐了一地。车上的乘客,有人赶紧扭头,有人捂住鼻子,还有人起身换了个位子……就在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时候,一个穿黑衣服的少女站了起来。她从书包里拿出包书的书皮,接住阿婆又一次的呕吐物,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然后安静地坐回了自己的位子。

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无疑是众人心目中的“最美少年”。她的一“接”一“擦”,从容而真诚,她那一颗像水晶一样清澈的心,足以让每个人敬佩……

德高为师,不论长幼。在孩子清澈心灵的“镜子”前,我们许多人更像是缺少担当、需要学习的“幼儿”。我们都欠一颗清澈如水的“童心”。人人羡慕美德,却很难像孩子那样无邪地摘取美、践行德。盖因成人太过计较得失、权衡利弊、犹豫徘徊,逐渐在“不管别人瓦上霜”的世故中变得冷漠。尽管,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毫不缺乏正义感、道德感。但不得不承认,跟孩子的知行合一相比,我们不过是“语言的圣者、行动的侏儒”。不该让道德成为成人世界的“稀缺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集体无意识”地扮演“键盘侠”,圣人般地站在世外训诫他人的是非长短,却总是“选择性忽视”自我言行的“道德尺寸”。有老人摔倒,我们以“好人难做、小心讹人”为由,任其在死神面前无力挣扎;当女子被拖拽,我们以“或是夫妻、先别插手”为由,无视明显的暴力侵害带着良心坦然“飘过”……这足以令社会道德遭遇重重打击、甚至险被舆论“枪毙”。

知易行难,为之则易。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缕“善根”和一颗“童心”。小女孩感动了社会,说明道德的细胞并未枯萎。且看,灾难突发时的八方支援,足以印证民众互帮互助的道德存在。由是而言,孩子既用自己的无邪童心拾起了友善的核心价值,也定能拂去人们心中的“道德闪烁”。何不都来学学这个小女孩,先从小事做起,从对流浪者的一声寒暄、对倒地者的一次搀扶、对遇险者的一声呼救开始吧。伸一伸援手,就能扶起倒地的道德;传递一次正能,就能引来朝圣般的价值共鸣。道德并非高不可攀,有时候做件好事就像是给家人做的热乎乎的菜饭,简单易行却颇有暖意和存在感。

赤子之心,贵在相传。小女孩水晶一般清澈的善良之心,源自于良好的家风家教。据了解,张妈妈“只要一有休息天,就会带着子女去附近的敬老院,陪她一起给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告诉他们要多帮助有困难的人”。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都是成年人,很多已为人父母。除了孩子身上的道德闪光,我们也更应该借鉴张妈妈教育女儿的方式。只要有条件,只要没风险,就可以多多尝试主动和孩子一起做件力所能及的、身边的好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保留一颗赤子之心,不易受人性劣根的负面的“尘染”,做一个无累于己却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动不如行动。别再做彼此心中的“路人甲”,找回那颗深埋的“童心”,为共建我们的文明家园“衔泥筑巢”吧!

 

  1. 上一篇:征信莫搞成公民道德档案
  2. 下一篇:法律与道德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