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两位老教师坚守群山深处30余年 甘做山里娃引路人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绵延的群山深处,有两个年近花甲的老师,坚守30余年点亮山里娃的希望。

  海拔近1500米的利川市团堡镇太坪龙村和朝南村相邻且地处偏远,村里的两个教学点是当地孩子求学的殿堂。56岁的周文田老师负责太坪龙教学点,57岁的周美成老师执教朝南教学点,分别带12名学生和8名学生。

  他们一个工作34年,一个38年,帮助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教学点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但两人依旧坚守在教学点上,甘做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引路人”。两鬓斑白的两位老师,就像大山里的红烛,照亮孩子们稚嫩的脸庞。

  25日,新一轮雨雪冰冻天气来临,利川市教育部门和社会上的志愿者们,带着取暖物资来到大山里的教学点,慰问老师和学生们。

每天砍柴让孩子们能烤上火

  12月下旬,楚天都市报记者跋涉崎岖山路来到太坪龙村教学点,虽然气候恶劣条件简陋,但老师的坚毅和学生的快乐,都成了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下午3时许,难得天气放晴,但山里依然很冷。

  刚走进教学点的小院子,就听见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稚嫩的声音不太一致,但每个孩子都大声念着。56岁的周文田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板书,边写边回头给孩子们讲解,讲台的一角,简易火炉里的柴火烧得正旺。

  7岁的男孩涂登卫在最后一排坐着,手里拿着铅笔认真地在本子上写字,鼻涕流出一长条,他就狠狠吸回去,一旁的同学们都笑出声。涂登卫有些害羞地说,自己家在10多公里外的山里,每天在教室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的时光最开心,所以要认真写字。窗户外,涂爸爸戴着头盔,伸长脖子往里看。快放学了,他骑摩托赶了40多分钟的山路来到教学点接儿子,还带了盒泡面给儿子吃。3点15分,周文田老师喊了声放学,嘱咐孩子们回家路上结伴走。涂登卫背起书包欢快地跑到爸爸身边,一下子跳到摩托上。

  周文田还不放心,跟在几个女孩后面走了很久,直到看到她们走远才转身。“这几个娃娃住得远,走回去要2个多小时,我多看一眼就放心些。”

  寒冷的冬天,周文田上完课,就会拿起柴刀到旁边的山上砍柴,让孩子都能烤上火、喝上开水。

  说起自己的老师生涯,周文田腼腆起来,“我是1984年开始走上讲台的,2003年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现在这个教学点开设二年级,共计12个学生,这些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家住在十几公里外的偏僻村里。34年来,虽然换了几个岗位,但周文田一直坚持在村教学点,一来自己就是本地人,二来本乡本土的孩子们需要老师,他舍不得,想多给孩子们上点课。但山里村庄相隔很远,他家距学校有十几公里,每天早上他总是匆匆吃点土豆就赶往教学点,中午就在学校里煮碗面条,一直到下午3点多放学,送完孩子们,再走回去自己做晚饭,遇到冬天下雪路上结冰,他都住在学校里。

最欣慰有学生读了人大研究生

  相隔大约五六公里,是57岁的周美成老师所在的朝南村教学点。说起来不远,但走起来还是要翻过几个山头。“天雨路泥泞,天干没水吃。冬天雪花飘,寒风冷死人。”这是朝南村的真实写照。这里海拔较高,气候恶劣,山高路险,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在此任教。周美成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成为这个教学点最后的坚守者。

  周美成就住在朝南村,家里4个小孩,3个女儿外嫁,儿子还在利川打工,老伴今年53岁,长期腰疼无法劳作,全家都靠他独自支撑。周老师自己高中毕业后,又在师范学院函授学习,1980年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到现在,坚持了38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老伴做好早餐和中餐后,他匆匆吃几口,就得步行近一个小时去村里的教学点,那里的8个孩子是本村和临近村里的留守儿童,都是一年级的新生,虽然带起来有些吃力,但孩子们的启蒙很重要,他不敢懈怠。

  有一个学生姚瑞飞(化名),母亲患有精神病。这个孩子刚开始来学校时,性格孤僻,根本不与其他孩子玩耍,经常一个人发呆。周美成观察到这一情况,给他更多的关心,鼓励他好好学习,多与同学交流、玩耍。经过周老师耐心开导,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周老师对我们可好了,教室比家里更暖和。”采访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最令周美成自豪的,是自己担任启蒙老师的一个女生李玲,现在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虽然多年没有联系,但周美成还记忆深刻,“那个姑娘家里很困难,父母在外打工,她是独生女,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很好,听说她学业有成,我打心眼里高兴,真希望多几个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去。”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周老师还积极与外界联系助学事宜。不久前,重庆万州的志愿者将15套棉帽、围巾、手套送到了孩子们手里。这个冬天,孩子们将彻底告别寒冷。

  1. 上一篇:桃李满园竞芳菲 金融数学写华章
  2. 下一篇:倾心农村教育 享受幸福人生